導語:2019年6月19日,普惠金融國際學術會議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來自全國的四十多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高校及政府單位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圍繞“普惠金融”就理論🚒、產業、市場、科技等各方面展開建設性地對話和探討📄。本次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和上海農商銀行聯合主辦,速盈和德勤中國聯合承辦。
李斌
微眾銀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員;
負責金融科技、互聯網銀行相關的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標準化工作🌆。
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參與了ISO、國家標準委👮🏼♂️、央行標準委🙆🏼♂️🌭、工信部標準院等組織牽頭的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的製定🟢。
以下為李斌現場演講實錄🧝🏻♂️👖:
大家好,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
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微眾銀行👩🏿🎤👩🏻🦯➡️。微眾銀行在2014年成立,是中國首批設立的五家民營銀行之一。騰訊是我們的最大股東🧛♂️,占股比例30%🧑🏼🍼,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註入了非常強的科技基因。從我們的人員結構比例也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有50%以上的員工都是IT人員,而且這還不包括一部分的DT(Data Technology數據處理技術)人員。微眾銀行作為一家純線上化運營的互聯網銀行👩🏼⚕️,我們沒有任何的物理網點🦨👨❤️👨,可以為客戶提供7*24小時的無間斷金融服務。剛剛幾位嘉賓提到銀行的4.0形態,我們也是一直在往這個目標努力🧜🏿♂️。我認為4.0時代的銀行可能除了沒有任何的物理網點之外,也沒有任何固定的銀行APP提供服務🏇🏼,因為銀行服務可能已經嵌入在衣食住行的多類互聯網APP內✤。
微眾銀行作為銀行業改革創新的產物,自成立起就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和原銀監會的要求🧖,以踐行普惠金融為己任,將自身定位為專註於服務微小企業和普羅大眾的互聯網銀行。這點也可以從我們的名字上看出來🪿:“微”代表的是小微企業👩🏿🎨🧚🏻♀️,“眾”代表是普羅大眾,表明了我們從一開始就堅決做普惠金融的決心✡️。開業四年多以來⚉,我們一直以“科技·普惠·連接”為戰略願景。
微眾銀行簡單介紹到這裏🫴🏻,接下來回到今天探討的主題,即金融科技怎麽去服務普惠金融。剛才各位嘉賓也談到很多關於開展普惠金融的難點,我認為比較權威的是國務院在2015年12月31日出臺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到的挑戰——普惠金融服務不均衡👸🏽,普惠金融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商業可持續性有待提升。尤其是最後一點的商業可持續性👨🏿🦳,因為銀行不是慈善公益機構,如果要長期發展普惠金融的話,還得自身有商業的可持續性才能一直開展下去🤹🏽💙。
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看👊🏼,除了國務院規劃🙆♂️📄,包括中國在作為G20主席國期間提出製定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中,在2018年10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中,都提到用數字化的方式、互聯網的方式來支持普惠金融7️⃣👆。我們也比較認可這點,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0️⃣、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以金融科技技術為驅動因子的“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形成,可以為解決普惠金融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現實可行路徑🧝♀️。
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通過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關於普惠金融的定義、這也是世界銀行的定義來倒推發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條件。國務院明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我們微眾銀行把它歸納為三個A和一個S的條件——即Accessible(方便獲取),能夠讓機會更加平等地觸達到以往可能沒有辦法享受到傳統銀行服務的長尾人群;Affordable(成本可負擔)🎣,能夠讓這些人群能夠承擔得起金融服務成本或時間成本;Appropriate(產品貼合需求),為這些人群提供恰當、符合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另外還有對銀行本身而言,Sustainable(商業可持續),就是我們需要做到商業上的可持續,因為這樣才能夠把普惠金融事業一直貫徹下去。
目前,微眾銀行分別針對普羅大眾和微小企業的兩大類貸款產品的普惠效果顯著🈲,得到充分的數據印證⚰️🧑🏻✈️:以個人普惠金融產品微粒貸為例,截至2018年底🌬,微粒貸的筆均貸款僅8100元,主要貸款客戶中,79%為大專及以下學歷👩🏿🏫,75%為非白領從業人員📒🚎,72%的貸款利息在100元以下,且為近8000名語言障礙人士提供貸款服務👩🏻⚖️,助力普羅大眾提前實現美好生活📈;再以企業普惠金融產品微業貸為例🧑🏼,截至2018年底,68%的客戶在獲得授信時無任何企業類貸款記錄,戶均授信僅約為傳統銀行微小貸款的10%,服務客群更加下沉🏪,普惠效果顯著體現。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背後,離不開金融科技技術的支持👉🏽。我們重點在金融科技技術的四大領域(“ABCD”)即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 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數據(Big Data)連續多年積極投入,成功打造了多個國際和行業領先的創新性技術及應用🈁。
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我們基於聯邦學習技術開發了聯盟AI系統並開源了聯盟AI解決方案FATE(Federated AI Technology Enabler),還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多個業務場景中,打造了金融級的智能身份識別技術🚷、“微金小雲”智能客服機器人(實現98%日消息由機器人服務)以及雲催收平臺等創新產品,內部還通過智能運維手段(實現1萬臺服務器僅11人運維)為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智能化技術解決方案🏌🏼♂️🫱🏻。
在區塊鏈技術領域,我們從2015年就開始探索區塊鏈技術及應用⏲,隨後推出完全開源的區塊鏈底層平臺BCOS和FISCO BCOS,發起成立的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不斷壯大,並率先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金融機構間的對賬、司法仲裁📋、供應鏈金融等場景中。至今,基於區塊鏈的機構間對賬平臺已累計記錄超過6000萬筆金融交易毫無差錯🧙🏿;基於區塊鏈的“仲裁鏈”可將傳統模式下長達6個月的仲裁流程縮短到7天左右🏊♀️,司法成本也降低至傳統模式的10%;還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實體身份認證及可信數據交換解決方案(WeIdentity),聯合澳門身份證明局、澳門電訊、CPTTM、澳門理工速盈平台等七家機構,構建了一個電子化發行和驗證證書的應用,提高澳門居民辦理業務的體驗和效率。
在雲計算技術領域,我們采用標準的X86服務器和開源軟件,實現了兩地六數據中心集群的多活分布式架構⚙️,支撐了億量級客戶和全年無休的業務運轉,也將單賬戶的IT運維成本降低至3.6元/年,遠低於國內外銀行同業機構🏪;同時,基於雲平臺的遠程身份認證應用實現差錯率(FAR)小於等於百萬分之一👩❤️👨。
在大數據技術領域🦴,我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於多個業務場景,實現了業務數據的多維分析與運用。如以大數據為導向搭建了精準營銷平臺,建立社交、征信和欺詐等系列風控模型及自動化🧘🏼♀️、快速運算、安全的全業務風控流程,形成逐日完善的風控管理體系👷♀️。
因此,我們通過金融科技實現了“三升兩降”🤔,即提升效率、體驗、規模🧛🏿♂️,同時降低成本和風險。在通過科技手段改變成本結構後🧙🏿♂️,隨著客戶增長帶來收入增長,而平均成本呈現良好的邊際效用逐漸下降🧏♂️🎙,使得微眾銀行在2016年實現盈利🙎,在商業上達到可持續性👨🏿🔧。最終全面實現“3A+S”的普惠金融目標,即Accessible(方便獲取)、Affordable(價格可負擔)👨🏿🎨、Appropriate(產品貼合需求)且Sustainable(商業可持續)。
最後說一點👨🚒,大家在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也要兼顧金融風險,不能說為了發展創新就摒棄了金融風險的防範。建議可以通過兩個方式,一是通過監管科技的手段,即金融機構可以用前沿的科技去幫助監管機構來實現一些穿透式的監管,比如在區塊鏈應用中🟫🙆🏽♀️,讓監管機構可以作為其中一個節點,實時進行風險管控🚴🏽♀️。另外建議監管機構盡早推出監管沙盒製度,如果對於某個金融科技的創新業務的效果尚且難以評估,可以先允許其在某個小範圍地區、面向一小部分人群或者一小部分的金額的條件下先行先試🥌。
那麽,今天我就先分享到這裏。另外,我們團隊會把我們最新的金融科技研究成果放在公眾號“金融科技微洞察”(Weinsights)裏🏃,歡迎大家保持關註🏅。